疫情那么久,破事那么多,我们怎么办?——疫情下怎么保持好心态

这个世界,有没有变得越来越好?好像没有,最起码最近没有。

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了两个多月了,两国人民都很痛苦,网络上很多中国人为了支持谁反对谁骂得也很辛苦;

新冠疫情第三个年头了,代价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疲劳。从当初全国援助武汉到现在上海骂声一片,好多东西似乎不一样了:少数人失去了生命,部分人失去了名声,很多人失去了稳定,大量的人失去了工作,所有人都在被影响。

压力越来越大,希望若隐若现,不确定感在增加,安全感在降低,死亡焦虑好像前所未有地强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怎么才能尽可能保持一个相对好的心态,让自己的情绪不至于越来越糟糕?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这一次,让我们聊聊怎么调整好心态。

很多人的压力和焦虑来自于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想要做的事情没有做成或者没有做好,那种失去掌控感(也意味着失去安全感)和无力感会让人沮丧;而疫情那么久了,解封遥遥无期,那种“何时是个头”的不确定感也会让人疲惫以及害怕。

首先,当我们遇到强大的外在不可抗力,我们有担心、害怕、逃避和隔离都很正常。我们允许这些情绪存在,可以先用一点“躺平”的心态,安抚自己的内心,想想我们担心害怕焦虑逃避的是什么?如果暂时很难从外部借力,可以向内探索,此刻我可以做到什么?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注意,可能不少人在这个过程里发现自己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的时候发现好像有太多的事情不能做或者做不到、做不好,于是陷入更深的自责和无力感。

我们是人,不是神,有太多的事情本来就无能为力。我们把关注点放在我们力所能及的那部分,放过那些够不着的东西,才能腾出手去抓住够得到的东西。

当飞机失事失去了很多无辜的生命,当疫情背景下有老人、孕妇、宠物得不到及时的照顾而遭遇不幸,当邻国爆发的战争中平民的伤亡让人痛惜,我们可以选择远离这类事件,我们可以少看一些甚至一段时间不看新闻吧?我们可以去追追剧看看综艺吧?

恻隐之心和“共情力”是非常可贵的人性之美,只是如果这种恻隐或者共情造成了我们自身情绪的负担,也许我们是时候思考为什么会对别人的苦难激发如此强大的反应了?是我们需要别人共情的时候没有得到所以产生了替代性的心理补偿?是某种灾难引发了我们内在的“创伤性体验”?当我看到那些灾难的时候,我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其实也是一个探索自己的绝佳机会。

疫情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原来可以外出旅游,现在不得不困在家里,甚至连小区都出不去;原来可以尽情吃喝,现在却要指着冰箱里的存货细细盘算;原来生意兴隆踌躇满志淘上了人生第一桶金,现在却惨淡经营勉力维持甚至被迫关门歇业;原本可以正常上班升职加薪,如今要担心下一个被辞退的是不是自己……

接受这个世界大概就是这样,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可能会变,在这个前提下认识自己,找到资源,获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给自己布置一些确定的,可控的小目标,小任务,比如看书、做饭、写写画画,专注其中,慢慢积累我们内在的确定感。

有一部日剧(不记得名字了),里面有个小孩问他舅舅,人活着干嘛?这么多烦恼。舅舅说,活着可能就是为了有些时刻回想起来还是蛮快乐的。 很多时候,快乐是一种选择,作家马家辉说过一句挺好的话:“人生无非是苦来了,我安顿好了。”就像一句老话所说,快乐是一种选择。人生的底色是苦的,佛家眼里“众生皆苦”,不然释迦牟尼佛不用出家(他可是王子啊)。但不管你生命的底色是不是苦,总有一些快乐是可以让你去选择的。

那要怎么建立快乐呢?你没有那么在意可能会比较快乐。 再说一句心灵鸡汤,老美说的:“I want happiness”,我要快乐。有人问怎样才能有“happiness”?很简单,把“I”,“我”这个字抛开。第二,把“want”,“想”这个字也抛开,那剩下的就是“happiness”,快乐。佛家的概念就是要除“我执”,把“我”抛开,然后执念就没那么重了,人也会快乐一些。

简单总结一下,保持心态不要崩的办法有:接受自己,关注自己能做到的而不是做不到的;减少“远方的哭声”的摄入;接受这个世界的不确定,别太执着,做好身边的小事情。

最后,用我喜欢的一位热爱格斗的前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网红作家河森堡自己的一段“放下执着”的经历作为结束吧。河森堡之前陷于对格斗的执念而在一次格斗训练中受伤昏迷,后来他的感悟是:

“这位是岁月,从今天开始,你要向其低头认怂,不可再与其较劲,否则有你好果子吃,现在叫声哥来听听。”

“啪!!!”一大耳刮子,我再睁眼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ICU里,脸上戴着氧气面罩。

本文内容由贵州海之源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王创提供

作者简介:王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贵州海之源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师 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直播大连线心理顾问

浏览量:0
收藏
创建时间:2022-11-03 14:47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