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怎么破?

“素质教育”提倡了好些年,“减负”的要求也总是在提,从“不公开考试成绩排名”到“小学一二年级不考试”,这些年, 教育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一直在推进,可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似乎没有明显减轻,“厌学”也成为一个好像越来越常见,跨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我的孩子今年才六年级,可他却告诉我们说他觉得读书没意思,不想上学了,通过我和他多次沟通下来,他这种心态还是没有好转。我和他母亲不知道该怎么办。”

“儿子刚上小学时,成绩名列前茅。可到了三年级后,成绩就开始慢慢下滑,学习积极性也明显下降。今年一开学,儿子却跟我们说他不想参加中考,不想读书了,也不想去学校……我们现在伤透了脑筋,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的孩子九岁了,一直都不爱学习,原来叫他学,还勉强的学一点,现在基本不肯学,我用过暴力,也用过沟通,甚至用奖励。都不管用。请问我该咋办?

是的,厌学这种情绪或者状态,近年来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面对小小年纪就觉得压力很大,不想上学的孩子,家长们表示十分苦恼。

其实,很多家长常常忘记了,关于孩子的学习,自己总是习惯“提要求”而不是“了解感受”。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其他的物件或者机器,既然是人我们就要按人的规律办事和对待,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于学习真实的感受怎样?怎么引导孩子?这一类的问题可能考虑得较少,导致孩子把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变得像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一样,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所以与其说孩子厌学情绪低龄化不如说是家长助学情绪低龄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

1、 家长首先要学会松手。对于小学儿童阶段的孩子,由于其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孩子的自觉性往往还不够,家长进行适当的干预是可以的。而问题恰恰是这个干预的程度家长没掌握好,把干预变成了干涉。完完全全去要求孩子或者替代孩子做决定、替孩子安排。让孩子感觉不到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独立自主的感受。慢慢变得没有了自己的内心动力,最后干脆放弃自己的主张完全听从父母。这样的结果下去必然导致学习兴趣的缺乏和丧失。所以建议家长即使做不到放手,也要学会松手。

2、 进行积极关注。对于孩子的表现,很多家长总是把眼光放做错的事情和作业上,好像变现像视盘播放机一样的超强纠错功能。而结果呢,孩子不但在错误上进展不大,反而因为不断的提醒错误,让孩子不断的感受和强化挫败的感觉,让孩子把学习和消极情绪建立了连接。从而每次一提到学习,那种担心紧张的感受也同时出现,慢慢的就会出现对学习的逃避和抵触。甚至是放弃学习。所以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的发现并肯定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在学习上建立起积极的情绪调动孩子自身的兴趣和动力,这样的积极关注才会让孩子越来越好进入良性互动模式。

孩子们顺利地度过了小学阶段,进入到了初中,“厌学”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又不同了。比如这样的例子:我的女儿读初一,考试成绩不好,也感伤心,当时也会下决心要好好学,可是过不了一天就忘了这事。还有最怕读书,我让她读书总是整理这样或者整理那样,把时间打发过去,撒谎读完。读英语也是同样,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她的读书兴趣提高?”

或者是这种情况:我孩子初二了,经常迟到旷课,甚至还带动其他同学一起逃学;由于屡教不改,学校无奈要求家长陪读。我不等不在公司请2个月病假,天天陪儿子一起上学,但儿子没有好转。一次上数学课,我坐在儿子身边,看见儿子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小声提醒儿子:‘这节数学课很重要,你好好听。’不想儿子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着我狂吼。我当时又羞又怒,真想找个地洞钻下去。强忍到下课后,我就严厉斥责了儿子的行为,谁知道小俊却随即弃学离校,当天晚上彻夜未归。我每次教育他,他都和我顶嘴,我说一句,他要说十句,说话比我还大声。要不,他就索性不理我,我说什么都当没听见一样,当我和他爸爸是透明的。我现在真拿这个儿子没办法,我和他爸爸伤透了脑筋。

对于第一个孩子,因为孩子在学习上面并没有建立积极的情感。所以家长要学会及时强化女儿在学习方面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有表现好的时候,抓住机会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会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把自己的精力往学习方向上转移。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并把她说出来。孩子会在这种互动里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只要在某一科取得进展后,孩子自然会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其它的科目。

而对于第二个显得更为“叛逆”的孩子,既觉得妈妈很辛苦、很努力,感到妈妈的不容易。同时又为妈妈这样的处理方式和这样被动的与教师的协调方式而感到惋惜。由于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如何教育孩子,让家长像漂流在大海的一条小船很是无助,变得在家庭教育中失去了方向。不但使孩子失去了个体的完整性,也使得自己失去了个人的完整性,在面对老师要求陪读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和老师协商找到一条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由于陪读,既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感到没有面子,也在老师面前感到自己用永远是一个坏学生,想改变也会因为有妈妈的存在而不断的提醒自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甚至在自己学习的时候妈妈还要干预,这无疑给孩子的空间挤压的太多,孩子不但失去了心理的自由,也失去了身体的自由,这样的愤怒、这样的狂吼是必然的反应。所以引起反思的不但是我们学生,更要反思的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

1、 作为老师要调整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法。 虽然整体我们教师目前的水平在提高,但仍然有部分老师由于教育技能缺乏,学生管理方法方式不当导致成为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都知道心理学有个“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多么的大。从这位老师的情况来看,对孩子的期待是一个坏孩子的期望(贴标签),孩子的改变动力就受到抑制。如果我们老师调整为对孩子的期待是可以教育的,是有希望的,也许情况会不一样。作为教师做到对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建议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管理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2、 对于家长,要懂得和老师进行协商处理孩子的问题。现代社会确实给老师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也很大。难免在处理方式上并不适合孩子,作为父母首先要为孩子的心理发展负责。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父母可以更有策略性,比如将老师反应的负面信息做正面处理。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讲,老师说你最近有一些进步,说你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我相信你以后上课会更多。对这样的互动我想效果会好些,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全是为了维持简单的纪律和分数,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分析了小学和初中孩子各自不同的厌学原因和家长的应对方法,那么到了高中,除了之前的原因之外,不少孩子因为高考的巨大压力以及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差距等原因,也造成了新的“厌学”情绪。比如:“我是高一学生,中考不是很好,就想在高中里努力。开学后的有段时间我非常认真学习。但现在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没有当时的那种激情或者动力了,就是每天混混沌沌地过日子,唯求做完作业就了事,看到别人在认真学习,以前我都会感到一种危机感,会有学习的动力,但现在却一点感觉也没有了,就很平静。真的很奇怪,我现在既不想去玩啊什么的,也不想学习,就只想:“就这么过日子吧。”的感觉。现在我自己感觉特像跑长跑时,冲刺用完了力气,到后来怎么给自己加油都跑不快了的感觉,马上就又要考试了,真心烦,我不知道怎么给自己鼓劲。

或者我最近成绩老是在八、九名打转。怎么也提升不上去!经常被父母挤兑。搞的我连信心都没有了 ”“因为时间紧,课程又多,所以老师每天都在“赶课”,上课就像在坐飞机一样,老师讲课也听不懂,我对学习失去了自信,请问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不知最近是怎么了,心里很烦,压抑,就像得了抑郁症,原来不是这样的,很乐观的,前两个月还好,偶尔会有这样的情绪,自己也能调整哭一场也会好很多,而现在这种情绪很频繁,而且自己不会调整了,很难受,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情绪不好,会影响学习,正因为这样更紧张,我有过一次失眠,我就特别害怕睡觉,怕失眠,然而自己却也能睡着,我不自己这么想的,就是想不过来。我觉得这样影响很大,也就只有5个月的时间了,这样忙碌紧张的生活我还困扰在这些事上面,我想调整啊!请帮帮我!

首先,我们任何人都有疲倦和累的时候,人不可能永远保持高度的激情和动力,它都有自己的生理周期和心理周期,我们只有尊重它,适应它。在我们精力和情绪状态都比较好的时候,积极的利用它。让它为我们服务,当我们的情绪状态不好的时候,尊重它,接受它,并做一些自己喜好的事情转移它。

其次,有时学习的目标设定不合理、或者父母乃自自己对自己期望过高,那一达成就会造成压力和抵触。那就得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结合你现在的学习现状制定诸如上升名次上升五名,是那种觉得努力可以做到的目标,这就容易增加信心,增加行动力。如果是短板明显,那可能就要针对自己的弱势科目进行小组学习或者参加补习班。

以上这些都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不仅仅是考个好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学习得到成长得到发展。如果有一个更高的动机会让你学习的动力更足。比如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自己设定未来的人生理想,为社会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等。那样学习就变成了主动想获得的知识的渠道,孩子也会因此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然就避免了厌学。

贵州心理发布——贵州心理咨询师的家园,贵阳心理咨询师的摇篮

陈昌海:贵州海之源心理教育机构心理教育专家,贵州省知名心理专家,贵阳市心理卫生健康咨询中心专家咨询师。心理咨询研修生导师,心理技术应用专家,贵州省团校“千校万师”心理课程授课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心理咨询师课程培训高级讲师,长期讲授《心理学导论》、《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家庭教育方法》《教师心理能力建设》,贵州省心理学会会员,系统意识交替疗法创始人,做过9000多个个体心理辅导。贵阳晚报心理专栏文章撰稿人.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特聘心理专家。目前为贵阳晚报《心语互动》,《教育成长》、《校园生活》、贵州都市报、贵州日报特邀心理专栏解答老师,并受贵州电视台《大教育》、贵阳电视台《直播贵阳》、贵州经济广播电台、贵阳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接受采访和解答心理问题

浏览量:0
收藏
创建时间:2022-11-03 14:42

更多内容